设置

关灯

第26章 钱(第2/4页)

/p>

李弘摇了摇头,答道:“孩儿一时之间尚未思虑周全。”



武后见最近屡屡让她意外的长子如此说,心中不免有些惊讶。



她原本只是随口一问,不曾想看弘儿这意思,竟真有想法?



“好,那弘儿回东宫可要好好想一想。”武后也不着急,太子想出来的主意能用最好,不能用也无妨。



只在李弘离开前嘱托道:“若是想好了,阿娘替你参谋一二。”



“到时还得劳烦阿娘了。”李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。



“母子之间,何言劳烦?”武后摆了摆手,道,“回去歇歇吧!”



“喏!”



拜见完武后之后,李弘听从武后之言,并未去太液亭打扰皇帝,直接回了东宫。



路上,他思索着,正如武后所言,大唐所面临的财政问题,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解决的。



据李弘所知,大唐目前主要的收入源自均田制之下的租庸调。



在均田制的基础上,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,称做租;交纳绢二丈、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、麻三斤,称做调;服徭役二十天,闰年加二日,是为正役,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,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,交足二十天以代役,称做庸。



有田则有租,有家则有调,有身则有庸,从时代的角度而言,这是一种很优秀的制度。



但这种制度的缺点也非常明显,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口的增多,其弊端也逐渐显现。



均田制按制每丁授田百亩,其中永业田二十亩,授予之后直接就成了百姓的私产,口分田八十亩,成丁死后收回。



可这一标准在授田之初就没执行下去,在狭乡,一开始的授田额度就是五十亩,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少。



但无论授田多少,该交的租庸调都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。



而且,朝廷所拥有的田亩乃是因战乱而无主的土地,以及有争议的土地。至于原本就归属于各地世家的土地大唐是收不了税的,且官僚们也有相应的免税特权。



等到唐玄宗时,均田制走向崩溃,分得的几亩田连交税都不够,遂有百姓被迫逃亡。



李弘前世曾听人感慨——两税法是个好制度,但只可惜它出现在安史之乱后。



次日,李弘召见了狄仁杰。



作为刚从地方来京的官员,李弘希望能从他口中得知一些大唐百姓生活的现状。



在先关切地问了问狄仁杰在详刑寺的工作顺利后,李弘很快直入正题——“卿此前于并州,所见百姓能分得的田亩几多?可能维持生计?”



狄仁杰虽有些意外于太子为何问起此事,不过他对这些事不敢说知之甚详,但为太子解答还是无甚问题的。



“今之百姓田亩,如宽乡多则五十余,如狭乡少则三十余。若无天灾人祸,辅以桑麻,男耕女织,还能有所积蓄。”



听到狄仁杰的答案,李弘竟有些意外,他没想到如今屯田制的施行状况竟还不错。



仔细想想也不奇怪,虽然理论上,按照时间的发展,人口的增多,均田制的崩溃是必然的。因为朝廷开垦新田和回收旧田的速度跟不上百姓对于田亩的需求。而立足于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,也将因此而崩溃。



但大唐建国至今也不过五十一年,还处在上升期,甚至不少地方还能称得上一句地广人稀呢,人地矛盾远没有唐玄宗时期那般尖锐。



寻常百姓们面对的最大问题还是天灾人祸。



虽然眼下天灾人祸一个都不缺。



不过狄仁杰描述的景象还是太过美好,李弘还是有些不敢相信,他刨根问底地问道:“户户皆可如此?”



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