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 />
玄奘离开那烂陀寺,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、萨罗国、安达罗国、驮那羯碟迦国、达罗毗荼国、狼揭罗国、钵伐多国,访师参学,前后十年之久。
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,悉心研习《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》及《摄正法论》、《成实论》等经论,然后重返那烂陀寺。
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,向般若跋陀罗探讨,说一切有疗三藏,及因明、声明等学,又到杖林山访胜军,研习唯识抉择、意义理、成无畏、无住涅盘、十二因缘、庄严经等论。
两年之后,玄奘仍返回那烂陀寺。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、唯识抉择论。玄奘着《会宗论》三千颂,以调和大乘中观、瑜伽两派学说。
在那烂陀寺,唐僧同时参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,又着《制恶见论》一千六百颂。
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邀请讲经说法,并着《三身论》。
又与戒日王会晤,并得其优渥礼遇。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,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,五印十八国王、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、外道二千人参加。
玄奘讲论,任人问难,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者。
于是玄奘名震五印,并被大乘尊为“大乘天”,小乘尊为“解脱天”。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之无遮大会,历时七十五天。
无遮大会之后,玄奘动身回归祖国,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。
唐僧回至长安,道俗奔迎,倾都罢市。
唐太宗亲自接见,劝其还俗出仕。玄奘婉言辞谢,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,由朝廷供给所需,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,分任证义、缀文、正字、证梵等职,组成完备译场。
同年五月,创译《大菩萨藏经》二十卷,九月完成。
贞观二十年正月,玄奘译《显扬圣教论》二十卷;并且口述,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《大唐西域记》。同年尚译出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论》,推进因明论在中国发展,嗣又奉敕将《老子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译作梵文,传于印度。
贞观二十二年五月,译出《瑜伽师地论》一百卷,并请太宗亲作经序。十月,又译出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。
不久大慈恩寺落成,玄奘奉敕入住,任上座法师,悉心从事翻译佛经。
永徽三年,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,经高宗敕许,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。玄奘亲负篑畚,担运砖石,首尾二年,功业始毕。
显庆三年,玄奘移居西明寺,因常为琐事所扰,遂迁居玉华寺,致力译经。
显庆五年,始译《大般若经》。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,卷帙浩繁,门徒每请删节,玄奘不肯,终不删一字。至龙朔三年,终于译完这部巨着,多达六百卷。
此后玄奘身心日衰,及至麟德元年,译出《咒五首》一卷,遂成绝笔。
同年二月,一代高僧溘然长逝,圆寂于长安玉华寺,葬于白鹿原。据史册所载,玄奘法师自归东土,前后共译经论75部,总计1335卷。所译之经,后人均称为新译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,共事迹多见于慧立等所着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、《续高僧传·玄奘传》。研究玄奘一派学说重要着作,除《成唯识论》外,有“唯识三大部”,即窥基《成唯识论述记》、慧沼《成唯识论了义灯》、智周《成唯识论演秘》。
画外音:由玄奘及其弟子辩机所撰《大唐西域记》,为研究印度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。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唐僧取经故事,元吴昌龄有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,明吴承恩有《西游记》小说,均由其事迹衍生。玄奘先葬白鹿原,后迁樊川,墓地毁于黄巢起义,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,三百余年后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。今被南京玄奘寺、灵谷寺,成都文殊院,西安大慈恩寺,台北玄奘寺、新竹玄奘寺,日本琦玉县慈恩寺、奈良三藏院,印度那烂陀寺等九处寺院,分藏供奉。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