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子:高丽国闻高昌亡而大惧,馆候之勤,加于常数。
太宗闻奏,便有征高丽之意,因对侍臣道:高丽只四郡之地,吾发卒数万以攻辽东,彼必倾国救之。别遣舟师出东莱,自海道趋平壤,水陆合势,取之不难。
侍臣看出天子心意,于是问道:陛下欲征辽东,不记隋炀帝前车之鉴耶?
太宗答道:时移事异,非你等能所知也。今天下一统,四海晏平,朕有二喜一惧。比年丰稔,长安斗粟直三、四钱,此一喜也;北虏久服,边鄙无虞,二喜也。然长久治安则文武骄侈易生,骄侈则危亡立至,此一惧也。此时打上一仗,弊大于利。
冬十月校猎伊阙,复幸嵩阳。因闻并州大都督长史李世积在州十六年,令行禁止,民夷怀服。太宗大喜,遂诏命以李世积为兵部尚书。
字幕:薛延陀,原为铁勒诸部之一,属东部高车,由薛、延陀两部合并而成。
薛延陀部族最初在漠北土拉河流域,从事游牧,役属于突厥。南齐永明五年,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。
南北朝时,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,额尔齐斯河一带,少数留在于都斤山。
隋大业元年,铁勒诸部奋起反抗西突厥暴政,共推契苾部首领契苾歌楞为首,称易勿真莫何可汗;又推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,立庭燕末山,遂为铁勒诸部中强者。
大业七年,西突厥声势复盛,契苾歌楞与乙失钵自动取消汗号,又受突厥统治。
贞观十五年,唐太宗东巡洛阳。薛延陀真珠可汗谓其部下群臣:我闻唐天子将欲东封泰山,士马皆从,边境必虚。我若此时攻取李思摩,如摧枯拉朽耳。
乃命子大度设为将,发同罗、仆骨、回纥、靺鞨等诸部,兵马计合二十万,度过漠南,屯驻白道川,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。
俟利苾可汗不能抵御,乃帅部落军民退入长城,保守朔州,一边遣使向唐朝求援。
唐太宗闻报,更兼褚遂良等大臣谏阻,遂罢封禅泰山之事,发兵北征薛延陀。
乃兵发五路,命营州都督张俭帅所部骑兵及奚族、契丹部族兵马,压其东境;以兵部尚书李世积为朔州道行军总管,将兵六万,精骑一千二百,屯驻羽方;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,将兵四万,骑兵五千,屯于灵武;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将兵一万七千,为庆州道行军总管,出于云中;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,自西路征进。
于是河套之地,再次烽火遍地,狼烟四起。
诸将奉命,闻风而动,各整军马,来向天子辞行。唐太宗眼观诸将,因见李大亮、张士贵都已两鬓斑白,张俭、李袭誉年过半百,李世积亦早过不惑之岁,皆是一班老将。
太宗见此,不由心生感喟,谆谆告戒道:薛延陀负其强盛,逾大漠而南,行数千里,马已疲瘦。凡用兵之道,见利速进,不利速退。薛延陀不能掩思摩可汗之不备,急切击之;至李思摩已入长城,又不速退,是取败之道也。吾已敕令思摩可汗,烧剃长城之外秋草,坚壁清野,使薛延陀粮糗日尽,又野无所获。适才探马来报,云其战马无草,啃啮林皮略尽。卿等当与思摩共为掎角,不须速战,俟其将退时奋击,破之必矣。
众将受命,各引部众而去。
薛延陀远渡大漠南来,大度设将三万骑进逼长城,欲击突厥。思摩可汗已走入长城,大度设知不可得,便遣人登城骂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便在此际,李世积引唐兵而至,尘埃涨天,旌旗蔽日。
大度设慌惧,便引部众自赤柯泺北走。
李世积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,自直道邀之,逾白道川,追及于青山。大度设狂奔累日,前至诺真水,因无渡桥,只得勒兵还战,背水列阵,横亘十里。
突厥兵先至,与薛延陀交战,三次冲突不胜,只得回马还走。
大度设见状大喜,下令乘胜追击,未及十里,李世积率唐兵杀至。薛延陀迎战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