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环来说是最好的结局。
那么这对伏地悲恸的李隆基呢?
《长恨歌》到这里,应当是结束了吧?
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 宛转蛾眉马前死。”
“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”
历史上,贵妃死去, 无奈的帝王只能掩面哭泣。
后人也为此结局而悲伤, 所以在历史的基础上, 进行了艺术想象。
人间的杨贵妃转身幻化成仙界的杨玉环。
这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幻想。
【杨贵妃死去了, 但《长恨歌》并没有结束。】
【毕竟李隆基还活着呢。】
李隆基又有不好的预感了。
天幕的意思,是要讲他的结局了?
贵妃已死,可行军之路是不会因此而停下的。
后来发生了什么?
他记得天幕讲王维之时, 曾提到过他的儿子李亨收回长安。
他是未来的帝王。
那是否, 就从此刻开始,他对自己这个父亲就已经隐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了?
【黄埃散漫风萧索,云栈萦纡登剑阁。】
【峨嵋山下少人行,旌旗无光日色薄。】
【蜀江水碧蜀山青, 圣主朝朝暮暮情。】
【行宫见月伤心色,夜雨闻铃肠断声。】
【“蜀江水碧蜀山青”啊, 即便不看史书, 光看白居易的长恨歌, 我们也能知道, 李隆基他按照自己的计划成功逃到蜀中了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, 有没有发生什么变故呢?】
【当然。首先最开始的李隆基为什么决心去逃去蜀中呢?我们说过, 逃跑是杨国忠给他的建议, 所以逃去哪里, 也是杨国忠的建议。蜀中算的上是杨国忠的地盘, 在之前,这样的逃亡路线是没问题的,但是现在杨国忠死了,再跑去他的地盘就有危险了。】
【所以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反对:“杨国忠谋反,其将吏皆在蜀,不可往。”】
【除了这个理由,还有一个不合适去蜀中的理由。站在逃跑的角度,蜀中的确是个好地方,远离战场,并且易守难攻,至少能保性命无虞。但是站在恢复山河的角度,蜀中这个地方就太不合适了。】
【在场的所有人,除了李隆基,大概是没有人一心想着逃跑的,甚至有人建议,现在即刻返程回长安去。李隆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都在这些年的享乐之中磨干净了,属于帝王的骨气都没有了。他还是想去蜀中,只是众人议论纷纷,刚刚又经历了军变,他不敢说。】
【在众人没商量出结果原地徘徊的时候,转折点出现了。有一群百姓拦住了队伍,他们拦住了李隆基的马前:“长安那是陛下的家啊,长安周围的皇陵里都是陛下的祖先,陛下为什么一定要走呢?”】
【很明显,不仅在场所有人不想逃到蜀中,连现在这些百姓也不希望李隆基跑掉。这话明显让李隆基犹豫了,他坐在马上徘徊着,在做极大的心理斗争。但是最终,他还是继续往蜀中的防线前进。】
[我是真的生气啊,我真的生气!]
[李隆基身上没有一点大唐的骄傲。]
[这个时候要是真逃了,大唐就没救了。]
[虽然我也不喜欢李亨,但是这个时候李亨站出来还是好的。]
[所以李隆基为什么不能早点嘎掉啊,这样至少在史册上,明君也有他的一席之地。]
天幕之下,百官哗然。
“这,这……”
“是否有些过分了?”
“奸臣杨国忠已经死掉了,没有人蛊惑陛下了呀。”
张九龄痛心疾首看着天幕,像是不敢相信天幕里那个徘徊着,为保住性命宁可把大唐国都彻底放弃的那个人,是他一直追随的皇帝。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